首页 / 成果展示 / 正文
2014年重要科研成果
发布人:高振南      发布时间: 2016-03-16      点击次数:
一、牙龈干细胞(GMSCs)是近几年国外学者从牙龈中分离出来的前体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具有集落生成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和体内成骨能力,成为干细胞治疗的又一备选细胞。GMSCs还具有取材容易,来源丰富,抗炎和免疫调节等优点。基于以上特点,将GMSCs应用于牙周组织再生,具有可行性和良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但目前对于GMSCs促进牙周再生的确切作用及其可能存在的机制尚需要大量深入的研究。本实验室进一步证实了GMSCs的集落生成能力、体外多向分化潜能等多项干细胞特性,并通过将用绿色荧光蛋白的(GFP)标记的GMSCs膜片植入到比格犬Ⅲ度根分叉模型中研究了GMSCs在牙周再生中的作用。我们经过研究人牙龈间充质基质细胞(gingiva-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GMSCs)对比格犬牙周再生的作用,发现移植的GMSCs显著增强包括牙槽骨、牙骨质、功能性牙周韧带等在内的损伤牙周组织的再生,而且,GMSCs能在体内分化为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和功能性牙周韧带成纤维细胞。这些发现表明GMSCs可以作为牙周组织重建的新型细胞来源。

二、放射性口炎是放射线电离辐射引起的口腔黏膜急慢性损伤,常见于头颈部肿瘤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故又称为放射治疗诱导性口腔黏膜炎( radiotherapy-induced oral mucositisRTOM 。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会因为RTOM的发生需要住院治疗,或者被迫延缓甚至中断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计划,延误病情。因现今对RTOM的治疗仍局限于局部支持疗法,所以如何更有效的预防及治疗RTOM是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RTOM 的病因明确,但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除了射线对黏膜上皮细胞的直接损伤(DNA 链断裂)外,放射始发期产生的大量活性氧自由基是黏膜损伤的重要始动因素之一,活性氧自由基不但可以直接损伤上皮细胞造成细胞结构的损伤使功能代谢出现障碍,还可引发一系列的级联反应,能与各种细胞成份比如蛋白质、膜磷脂、核酸等发生反应并最终导致RTOM的发生。
牙龈干细胞(gingiv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GMSCs)是存在于牙龈组织中的一种前体细胞,它能表现出一些成体干细胞如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stroma cell, BMSCs)等相似的干细胞独有的特性 。与BMSCs相比,GMSCs能表达相似的表面分子并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更重要的是GMSCs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功能,能抑制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诱导多种免疫抑制因子的表达[8]GMSCs作为种子细胞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健康的牙龈组织来源广泛,GMSCs的取材相对于BMSCs更加简便,同时干细胞具备特有的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研究显示,在化学性口腔黏膜炎动物模型中,通过系统使用GMSCs能够在病损区检测到GMSCs的归巢,并可以发现GMSCs发生间充质-上皮细胞转化,参与局部组织的修复过程,同时能够调节局部微环境,抑制局部免疫反应,从而发挥组织再生和免疫调节的双重功能。
我们通过动物实验,分别于放射前、后,将牙龈干细胞(G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系统应用,观察GMSCs对小鼠放射性口炎(RTOM)的预防及治疗作用,研究结果发现GMSCs对预防小鼠早期放射性口炎的发生无明显影响但对减轻临床症状有一定的作用;对小鼠RTOM有一定的治疗作用。